优先理财创业思考,创造智慧养老新业态,人工智能扮演重要角色

养卡达人 4年前 ( 2019-12-12 ) 0条评论
摘要: 创造智慧养老新业态,行业仍需提质增速,人工智能扮演重要角色,优先理财养卡创业思考目前,许多养老服务平台提供的只是信息交换功能,而老年人需要的更多是实实在在的近身服务。无法真正解决老...

创造智慧养老新业态,行业仍需提质增速,人工智能扮演重要角色,优先理财养卡创业思考

目前,许多养老服务平台提供的只是信息交换功能,而老年人需要的更多是实实在在的近身服务。无法真正解决老人的实际需要,是当前养老的最大症结所在。智慧养老是新近流行的一种养老概念,也称“智能居家养老”,被统称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这个系统充分利用智能硬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导入,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让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束缚,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一个不可逆转的话题,“空巢老人”“未富先老”等现象也随之而来。在这种严峻趋势之下,人们自然而然的转向了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养老”应运而生。


人口总量持续增加,智慧养老成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3%,世界卫生组织也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增多,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增加,对医疗资源的依赖和消耗也会随之增加。

而《智慧养老蓝皮书: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8)》也指出,到“十三五”末,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因为持续增加的人口总量,传统健康养老方式和资源配置手段面临巨大挑战,加快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智慧养老领域融合应用十分必要。


为解决养老,国家大力推动智慧养老事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十分关注养老问题。2013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2017年2月,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计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2018年8月,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计委联合公布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18年版)》,力求打造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同时为智慧养老产业以及众多养老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养老,成老年人养老良药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援引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越来越多老年人逐渐依赖技术,以缓解上了年纪后的孤独感。其实除了国外,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为了寻找他们渴望的面对面交流,转而选择应用陪伴机器人。

陪伴机器人能够通过面部表情和语音识别人类的情绪并作出回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空巢老人生活的空虚感。除了聊天谈心,陪伴机器人更可以检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例如呼吸频率、心率等,从而及时通知子女,成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好伙伴。

除了陪伴机器人,各种可穿戴设备也成为了智慧养老不可缺少的装备。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采集用户健康数据和行为习惯,准确记录身体状况。例如美国LifeWatch健康服务公司推出的Life Watch系统,就可以对老人的行为习惯、 生命体征以及其他医学指标进行自动实时检测和记录。

鉴于老人独自在家的的情况比较多,构建健全的家庭安防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监控摄像机就成为了子女随时查看老人状态,并实时对话的窗口。同时,人脸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等也可以有效避免老年人忘带钥匙和忘记密码难以进门事件的发生。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养老必不可少的新技术。此外也少不了专业智慧养老平台的支持,管理老人健康档案,实时监控老人状态,为老人生活保驾护航。


智慧养老通过改变信息交流传递方式、强化资源配置整合力度、提升服务管理效率等手段对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各种问题予以破解,推动养老模式创新发展。未来十年,人工智能仍将持续深度渗透到智慧养老领域,而智慧养老技术将变得多样化、人性化、高效化。


目前中国智慧养老行业发展状况怎样?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近日,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快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层次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创造养老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事实上,随着民众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关注,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养老”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1、多重扶持政策破解养老困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与庞大的老年群体相对的,是养老资源的供给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养老困局如何破解?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认为:“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养老转型升级带来机遇。智慧养老将突破传统养老在居家照顾、出行、安全保护、健康管理、精神关爱五方面的难点。”

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28条具体举措,指出要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包括要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在全国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改善服务体验等。

除政策支持外,试点落地也初见成效。目前,全国共有238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130条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和29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申报也已启动。


2、多层次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

智慧养老有多种体现形式。比如有专门针对老人的穿戴设备,可以对老人进行定位或者远程监控,有突发情况时可以第一时间告知看护人。慢病管理系统可以为老人提供智能化的饮食运动处方、风险评估预警等。在健康管理方面,互联网、大数据能为老人健康管理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监控和防护。

更多现代化技术与智能设备的应用,会带来多层次的服务内容,解决更多元的养老需求,这也是智慧养老相较传统养老更具优势的地方。

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中的运用就有很多可能。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简单地监测老年人的血压、心率等健康指标,也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移动出行等问题。人工智能还具有一定的交流能力,未来可以帮助缓解独居空巢老人的精神关爱问题。

如今智慧养老平台已成养老流行趋势,智慧养老平台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呼叫、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信息技术,创建 “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大幅度帮助养老机构提升管理效率,并且涵盖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等多种养老形式,让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专业、智能的服务。


3、智慧养老发展仍需提质增速

目前,社区、机构、医院、驿站等形式的养老服务覆盖能力仍然有限。特别是居家养老,所需的人力成本最高,也是智慧养老最被寄予厚望、期待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

2010-2017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具体来看,截至2017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4.3万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8.3万个。但根据历年数据前瞻推测2018年中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仍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速,机构数量保持在17万家左右。

结合养老产业需求以及我国老年人口潜在消费力来看,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8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潜在规模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养老产业已进入投资窗口期,伴随养老意识普及,需求还将进一步提升。但经过前阶段高速发展,未来养老产业规模仍将扩大,但增速趋于平稳。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5万亿元,到2024年预计将突破10万亿元。

但智慧养老的发展仍需提质增速。现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情感技术发展较慢,人工智能养老产品仍多偏重于基础功能,但老年人群体对人工智能陪护产品的情感交流体验更为看重。另外,应用人工智能的养老产品价格也普遍较高,对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形成了较大压力。

专家指出:很多智慧养老产品考虑精度很多,但考虑温度很少。对于老年人来讲,人文温度很重要,技术不是万能的,不能技术至上,要避免智慧不养老、养老不智慧。智慧养老是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现在一些智慧养老产品的问题忽略了用户体验,比如很多可穿戴设备的体验并不好,要以个性化服务和产品建立新的体验,形成新的需求,引领新的消费。

问题虽然存在,但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整体上正处于上升阶段,未来诸如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价值,还会不断被发现和认可

我国智慧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功能定位还不明确,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老年人需求之间还存在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供需也有差距。养老服务最大特征是以人为本和情感的近身性,再先进的技术都不可能代替情感需求和近身服务,智慧养老应注重“技术精度+人文温度”相结合。

关注会养卡公众号“汲瑞科技”免费领机,微信178126355,专业为您提供养卡,精准稳pos机评测,信用卡申请等相关信息服务,想要了解更多养卡经验和pos需求,请联系我们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养卡达人本文地址:http://www.jiruikeji.vip/post/349.html发布于 4年前 ( 2019-12-12 )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会养卡